内容摘要: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提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,从转型升级、提质增效到供给侧改革,再到如今的高质量,核心是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益的转化。在这一过程中,专家总结了“五化”“六化”等,即良种化、精品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、容器化……
在各种“化”中,哪一个最基础、最应该引起重视呢?最直接最简单的观察方法是与欧美发达国家苗木产业相比较,观感上最大的差距就是,他们无论大小苗圃,同一类产品一致性很强,包括造型苗,都是用“模具”生产的,这就是标准化苗木。关于标准化的定义中,对其作用的阐述有:标准化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;标准化能够保证产品、工程、服务质量;标准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;标准化是加强国际贸易与合作的有效工具等。从作用看,标准化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但在与苗圃经营者聊天时,谈到标准化话题,不少人却觉得“虚”、简单,不就是统一定干、冠幅差不多嘛,有什么可以值得探讨的!确实,这种苗木质量要求的标准化一看就会,没什么学问。但是如果和现在的苗木精品化、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看,这种质量标准是不合格的,或者只是部分标准,标准化的“标准”不够。以国际树木学会行道树标准为例,它要求活冠比(树冠/树干)在60%左右;要有强接枝,双主干树分叉处要呈“U”形,而不能呈“V”形;干粗收窄;没有内夹树皮;树冠呈泪滴状;上下枝条不重叠,没有“阴枝”;没有盘根。我国林业上评价一个苗木是否优质的指标有三个:形态指标、生理指标、活性指标。形态大家都比较熟悉,包括胸径、干高、分枝点高、主枝数量、冠形指标等。生理指标包括苗木水分、导电能力、芽休眠等。活性指标有苗木生活力、根生长潜力检测等。所以苗木标准化并不容易,能够生产出优质的标准化苗木的前提是精细化的管理、科学化的栽植和机械化的使用。它体现在基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,从品种的选择,苗圃规划,株距、行距、修剪、灌溉、施肥、喷药等各个环节,制定一整套生产技术管理规程,严格执行,才会水到渠成。标准化看似简单,其实对苗木行业来说相当于一场理念上的“革命”。苗木属于种植业,相对不那么精确,很多人习惯了粗放管理,“差不多”“大概齐”,但一个一个环节下来,就是“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,苗木产品各式各样。标准化需要管理者改变、不断提高,需要管理不断规范并形成制度、流程,这同时也有利于技术、经验的积累、固化,形成竞争优势。来源:中国花卉报